“聽說本屆農交會首次設立了種子展廳,所以我趕過來看看。”9月27日下午,河南鄭州先鋒玉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管紹普一下火車,就直奔全國農業展覽館。記者見到他時,他已經在展廳里轉了幾個來回。從3年前帶領幾十個農戶一起銷售玉米種子開始,管紹普的直觀印象就是:國產玉米種子從產量到抗病性等方面和國外相比差距太大,但在看了幾家企業的品種展示之后,他不禁感慨說:“國內種子企業憑自己實力選育的好品種越來越多了。”
管紹普的感慨,說出了很多參觀者的感受。在這個面積僅有1000平方米的種子展廳內,集聚著包括中國種子集團、隆平高科、山東登海等17家國內知名種子企業。這些種業大腕們都卯足了勁兒把最閃亮的特色展示給大家,但無一例外都把焦點放在自主創新能力上。
黑龍江省龍科種業集團的展廳里,因為擺滿了幾十種水稻、谷子、大豆、玉米的種子,引起了阿根廷客商Vanessa的注意。她仔細詢問了該公司負責布展的成果產業處科長張成亮,關于該公司克單14玉米品種和龍稻5號水稻品種的市場銷售情況,并留下了聯系方式希望能建立長期聯系。
“品種吸引力大的背后,是公司18個研究所努力的結晶。”張成亮告訴記者,這次參展帶來了幾十個品種都是公司自主選育的當家品種,為了讓觀眾看得更直觀,公司還專門租了個小貨車把帶著秸稈的稻谷、大豆、谷子等實物,直接帶進了展廳。
“這是我們企業自主完成的兩系雜交稻品種,這個品種米質好、穗子大,平均穗粒數260粒左右,最大穗在600粒以上;抗倒伏、耐高溫能力強,畝產能達750公斤以上,現在已經在長江中下游推廣了150多萬畝。”在安徽荃銀高科股份公司的展位前,副總經理張從合向觀眾介紹著自己的拳頭產品――“新兩優343”。
“好品種的背后是科技實力的支撐。”他告訴記者,荃銀高科的發展始終離不開科技創新,公司成立至今已承擔了國家、省、市有關科研項目10多項,去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自主選育并審定農作物新品種20多個,獲國家發明專利、植物新品種權授權10項。
“只有建立起與產業和市場緊密結合的育種技術,才是種企長盛不衰的生存之道。”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彭光劍深有感觸地說,公司每年投入5000萬元致力于打造包括生物技術、品種選育、實驗基地、生態測試網和農藝性狀測試網構成的完整商業化育種體系。
“此次參展的企業各具特色,他們是未來民族種業的希望,肩負著做大做強民族種業的歷史使命。”農業部種子局副局長廖西元告訴記者,自去年國務院8號文件發布以來,政府在政策、稅收、金融等方面對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扶持可謂不遺余力,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正在逐步形成,民族種業將迎來一個全面升級的黃金發展期。
“留給民族種業發展的時間并不多,民族種企一方面要看到自身的優勢,不自怨自艾;另一方面,更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加速前行。這也是此次農交會設立種子展廳的初衷。”廖西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