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rrt7r"><pre id="rrt7r"></pre></pre>

      <pre id="rrt7r"></pre>

      <noframes id="rrt7r">
      第一農業網 » 資訊 » 政策法規 » 正文國內動態 國際動態 展會動態 分析預測 專家觀點 政策法規 行業標準 熱門話題 市場行情 農業科技 致富經 食品安全 

      西林:因地制宜,找準發展路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2-11-03  瀏覽次數:1505

          在西林縣普合苗族鄉新豐村,人們經??吹揭晃恍』镒犹嶂恢缓谏墓陌呒掖畱袅私獯迩槊褚?,和村干部共同研究村里的產業發展路子--他就是自治區農業廳政策法規處副調研員、現掛任新豐村黨組織第一書記戴浩。
          今年3月,戴浩到新豐村任第一書記后,他首先向村民們發放《農戶增收調查問卷》,重點了解每個農戶今年的增收計劃、種養需求和技能培訓意向,通過對《農戶增收調查問卷》的梳理分類,他把種植、養殖和休閑旅游農業建設等三大類作為該村今后發展的主導產業,并充分發揮后盾單位的力量,采取與農業廳各處、室、站黨支部結對幫扶的辦法,由每個黨支部負責3至5個農戶進行對口幫扶。了解到新豐村是庫區移民,人多地少,人均不足2畝耕地,由于旱情嚴重,如果沒有人工灌溉往往就會顆粒無收;加上自然資源匱乏,有20%的村民長期在外務工,群眾增收門路少,大部分人只能從事簡單、收入不高的傳統農業勞動。針對這些情況,戴浩初步擬定了抓水利設施建設,培訓駕駛、電工、廚師等就業技能培訓,并逐步引導該村部分群眾種植沙糖桔、林下養雞和養殖豚貍等作為示范戶;充分利用自治區農業廳作為駐村后盾單位的有利條件,引進三個單位承諾在今年和明年的項目安排中給予新豐村進行扶持,扶持項目資金共計約60多萬元;還聯系有關單位贊助新豐村兩臺小型拖拉機和葡萄苗160株。
          在村里,戴浩發現新豐村去年種植了200多畝沙糖桔空閑地中,群眾只是隨意種些蔬菜,由于沙糖桔從種植到試產需要三年的時間,在這三年內,種果的耕地只有支出而沒有收入,延緩甚至阻礙新豐村的經濟發展和村民的致富速度;為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使長期效益與短期收入相結合,增加農民收入,他創積極引導該村群眾在果樹下套種經濟矮桿作物,通過補貼種子款的方式在新豐村試種了50畝甜瓜和西瓜;還發動群眾在田間地頭建好35個地頭水柜,把水庫的水引到了田間地頭,種植的農作物得到了正常的灌溉。目前新豐村在果地里套種50畝甜瓜和西瓜得到豐收,村民甜瓜每畝收入達4000多元,僅提套瓜果一項每年就給村民收入增加1000多元。
          “去年,西林縣委、縣政府把新豐村列為全縣水庫移民新村建設示范點,并采取‘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的方式,整合資金1800多萬元在該村實施房屋改造、村內道路硬化、生產生活碼頭等建設。下一步,新豐村要增加建設特色農家樂餐館、發展水上養殖、生態果蔬等,以此為名片,帶動人氣,從而促進水上娛樂、瓜果采摘、土特產銷售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采訪時,戴浩對筆者如是說。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新聞視頻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