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rrt7r"><pre id="rrt7r"></pre></pre>

      <pre id="rrt7r"></pre>

      <noframes id="rrt7r">
      第一農業網 » 資訊 » 政策法規 » 正文國內動態 國際動態 展會動態 分析預測 專家觀點 政策法規 行業標準 熱門話題 市場行情 農業科技 致富經 食品安全 

      社會化服務做大農業蛋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11-15  作者:佚名  瀏覽次數:686
       “靠譜作業”農機服務隊在田間作業

        當前,農業粗放管理、不科學用藥施肥、農業人口轉移、結構老齡化等問題日趨嚴重,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結構的改變,使得“誰來種地”“該種什么”“如何來種”成為了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市場的需求促使農業社會化服務應運而生。未來是一個講體驗和服務的時代,農業也是如此,在產前、產中、產后分別出現了各種社會化服務,服務供應端甚至推出一些“保姆式”“托管式”服務,服務范圍覆蓋種植業、畜牧業等領域,服務類型多種多樣。

        “從農業生產到銷售,每個環節都可以提供服務。未來,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空間巨大,如果按社會化服務需求500元每畝地來算,20億畝耕地就是一萬億元以上,這是一塊萬億級的大蛋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孔祥智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

        專家表示,農業社會化服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隨著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地土地流轉規模逐步擴大,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農村承包地流轉面積達到4.6億畝,超過承包耕地總面積1/3。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也不斷涌現,2016年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280萬個,新型職業農民總數超過1270萬人。此外,土地流轉推動了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特別是蔬菜、花卉、瓜果種植和特色種養等產品的生產則逐漸向規?;?、專業化農戶聚集,生產規?;潭忍岣?。

        “誰來種地”“該種什么”逐步得到了解決,而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來種”成為了農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正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的歷史關鍵時期,農業規模經營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生,需要有相適應的新的各類現代農業服務組織,去為他們提供多種專業領域的服務。比如,農業氣象服務、農業保險服務、農業金融服務、農業信息服務、農產品銷售服務等。

        “但是,目前十分缺乏這些專業的服務機構,需求端很旺盛,而供應端嚴重不足。”孔祥智表示。

        因此,現在大家都在強調和鼓勵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近年來,全國各地涌現出許多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等,來提供相應的農業服務,而且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比如從提供種子、農資等,到機械播種、田間管理、機械收割,再到加工和銷售,服務已經貫穿于各個環節,并且比農民自己干得更好。

        “滴滴打機”“滴滴打藥”成為現實

        近年來,全國出現了很多合作社來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也涌現出一批專門提供服務的公司,這些公司比合作社的形式更向前一步,而且公司和農戶都有盈利,直接實現了資源最大化利用,這也是共享經濟的體現。

        隨著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消費習慣也有了很大的改變。這其中也少不了農機,農機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當屬e田科技。

        “農業社會化服務越發展,對我們這種互聯網平臺會越有益,農機不像打車或者共享單車,會有區域的差異性,因為各地農時的不同,機具可以在不同的地區作業,效率更高,農機手也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我們這個平臺就是提供這樣的服務支持,讓農機手在不同的區域找到更多的活,獲得更穩定的收益。”e田科技數據分析部經理梅國濤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2013年,農業部發布《關于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意見》。2017年,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要求“在糧棉油糖作物主產區,依托農機服務主體探索建設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一站式’田間服務”。

        政策的指引,加速促進了互聯網農機平臺的發展。“今年,我們正在把全程機械化形成套餐產品,組織各個地方的農機合作社或者農機手,加入到e田‘靠譜作業’農機服務隊,通過農機服務隊形成服務產品,并提供給種植戶,讓他們享受到更加高標準的作業,價格相對而言也比單項尋找更加實惠。”梅國濤表示。

        信息化的快速推進,為農機化生產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讓“滴滴打機”成為現實。不僅如此,現在還出現了“滴滴打藥”,讓植保服務告別傳統方式,大大提高作業效率。

        近兩年,無人機熱潮襲來,農田管家抓住機遇,開始聚焦為農戶提供飛防植保綜合解決方案。農田管家聯合創始人孟凡琦表示,農田管家正致力于打造一個現代農業共享服務平臺,一頭是規模種植戶,另一頭是無人機飛手,通過高效算法統籌調度,將兩頭用戶連接起來,使“滴滴打藥”成為現實。

        據農田管家副總裁劉洋介紹,在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農田管家已入駐1000多個飛防組織,擁有可調度無人機5000多架,日活躍用戶1000多人,截至8月份完成作業量達600多萬畝次。

        “發育”階段需要不斷支援

        在孔祥智看來,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方向,也是機遇。不過,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才剛剛起步,尚處于“發育”階段,農業社會化服務在前進的路上還面臨一些問題,仍然需要不斷完善。

        專家指出,就產業鏈條而言,無論是分散的小農戶還是新型經營主體,對于產前的市場預警、產后的烘干晾曬、初加工以及銷售等服務需求都很迫切,但就目前生產性服務供應而言,在產中階段還相對充分,產前和產后環節則相對滯后。

        而且,目前糧棉油大宗農產品、大片作物的耕種收等社會化服務發展較快,相對比較完備,但在經濟作物、特色作物等方面則比較缺乏。

        孔祥智認為,全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社會化服務相對發達,而中西部的丘陵地區、山區則比較落后,甚至有些地方這些服務還基本是空白。

        梅國濤表示,要建設高效可靠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并不容易,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方面通過完善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能力,使服務機構真正做到全覆蓋、有保障;另一方面通過政策指引,培育多元化的服務組織,貫穿全產業鏈,滿足各類經營主體和各個生產環節的服務需求。

        “由于正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情況良莠不齊,如何服務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大家都是隨行就市。我認為,政府應該適當加強管理,出臺相應的行業標準。因為標準出來后,可以有效地規范社會化服務這個行業。”孔祥智說。

        專家認為,目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服務力度還遠遠不夠。未來,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之路任重道遠。

          (文章來源:科學網,作者:張晴丹)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新聞視頻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最新文章